1

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佛教通史。
顺便看了些乱七八糟藏传佛教的东西
众所周知,我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。

佛教也是无神论的,因为各种原因大乘佛教成了有神论
这个无所谓,我只关注我想关注的部分
也许唯物主义解决的都是外在的问题
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在外在世界确实是正确且有意义的。
但却并不能解决人内心的痛苦
而内心的痛苦又是确实存在的
佛教又确实是一门专注在人内心世界解脱的学问。
通史开头说,佛教作为一门宗教有四个方面:宗教的、文学的、哲学的、历史的。 理所当然,我只关心后面两个。

2

我的理解,
总体的世界观就是,人生是苦的,所以要修行来拜托尘世的痛苦。
修成了就是觉悟的人,就是佛。
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,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
理所当然小乘佛教的思辨性哲学性更强一些,大乘则更像是一门宗教了
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四圣谛,就是所谓,苦集灭道

苦,乃是说痛苦是人生的本质,因为人总是要死的,这个结局就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。所以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,只有痛苦是永恒的。从出生就要承受痛苦,老病死都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和结局。
人有八苦,生,老,病,死,爱别离,求不得,怨憎会,五蕴炽盛。
生老病死就不说了。

  • 爱别离,相爱的人难免分离~,泛化点说就是所有你爱的人和事和物都会离开你。
  • 怨憎会,和上面相反,你不喜欢的人和事却总是来找你。
  • 求不得,你所求的总是得不到,一旦得到了,你便求的更多。所以总是求不到。
  • 五蕴炽盛,五蕴就是色,受,想,行,识。色是外在的物质都是色。受想行识是内在的精神。
    受,是接受,感受,身体和精神的对外在事物的感受。
    想,是思考,思索
    行,是内心驱使我们的行为。 识,大乘说识有八识,前五识,由眼耳鼻舌身对应的声色香味触。第六识就是意识,第七识是末那识,意根,就是意识的根部,就是所谓心。第八识阿赖耶识,如来藏,就是起个牛逼的名字代表更底层更根本的意识吧。
    所以总的来说,五蕴炽盛苦就是所有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带来的痛苦吧。感觉就是个补丁,就是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的所有其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。所以好像佛教这个逻辑性还是挺严密的。

集,乃是说痛苦的原因。在于贪嗔痴,
贪是欲望,各种欲望。
嗔是生气脾气,遇见各种烦恼后不能控制的情绪。
痴是字面的意思白痴,愚蠢,就是不清醒,是非不分。

灭,就是修行要达到的结果。就是所谓涅槃。就是脱离了苦海。就是脱离了轮回。就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所谓无上正等正觉。总之就是起一大堆名字表示修成了就很牛逼。

道,就是修行的法门,就是途径和方法。
主要是戒定慧
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八正道
正见,就是要有正确的看法。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。
正思维,就是要由正确的想法。
正语,就是要说正确的话。
正业,就是要做正确的事。
正念,就是要有正确的意念。
正定,就是要做禅定。禅定有止观,止就是三摩地,就是坐禅要心如止水。观,就是毗婆舍那,就是在定中升起智慧。

十二因缘

佛教是因果论的哲学,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从因果论的角度推导一切痛苦的根源。
为何有苦,因为人要老病死。所以倒着说,先说死。

  1. 老死。人都会死,所以才有痛苦。为何有死?因为有生
  2. 生。有生才有死,为何有生?因为有“有”
  3. 有。就是存在,有物质,有欲望,所以人之结合乃有生。为何有有?因为有取
  4. 取。就是得到,就是去拿。拿了才会有。为何有取?因为有爱。
  5. 爱。爱了喜欢了才会去取,取了才会有。为何有爱,因为有受。
  6. 受。感受到了才会去爱。为何有受?因为有触。
  7. 触。因为接触了,所以才会有感受。很好理解。
  8. 六处。眼耳鼻舌身意,因为有这些器官和功能,所以你才能接触。
  9. 名色。名是精神,色是物质。声香色味触法。因为有这些外在物质与你的感官精神功能相互作用。
  10. 识。缘识有名色。物质和精神的起源是识。识是什么东西。大概是更底层的精神吧。所以佛教是唯心主义哈哈哈。
  11. 行。因无明产生的一切行为,善恶都有。所谓业。带着上辈子所有业报来投胎产生识。
  12. 无明。就是无知。因为无知导致了一些行为。
    大概这个意思吧。感觉其实也并不是很严密。有些因果联系过于牵强。还要轮回转世才说的通。

3

先记这么多吧。还有些历史也挺好玩的。
包括藏传佛教的分支和流派
后面慢慢整理下。